Nanophotonics | MoS₂纳米带的太赫兹近场光学特性
发布时间:2025年6月14日 分类:科普资讯 浏览量:65
作者:张天宇
导读:近日,来自丹麦技术大学(DTU)的Edmund J. R. Kelleher和Peter U. Jepsen及合作者利用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 结合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实现了对MoS₂纳米带介电常数的纳米级定量成像(空间分辨率≈30 nm)。
通过开发基于有限偶极子模型(FDM)的反演算法,首次在0.6–1.6 THz频段提取了MoS₂纳米带的无特征介电谱,并发现:纳米带核心区介电常数实部均值Re{ε}=5.43(与文献报道体材料值一致);边缘区域因应变导致介电实部降低≈10%;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4类介电异质区域,揭示纳米级介电无序性。
该研究成果以“Dielectric Permittivity Extraction of MoS₂ Nanoribbons Using THz Nanoscopy”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nophotonics》上。论文通讯作者为Edmund J. R. Kelleher,论文第一作者为Henrik B. Lassen。
研究背景: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如二硫化钼(MoS₂)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可调光电特性,在纳米光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MoS₂纳米带作为一维限域结构,其介电常数直接影响载流子迁移率、光学响应及器件性能。
然而,传统表征技术存在显著局限:远场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受衍射极限限制,空间分辨率仅达百微米级,无法解析纳米尺度异质性;拉曼和光致发光光谱虽能探测晶体结构,却无法直接获取介电函数;静电显微镜(EFM)仅适用于静态场测量,缺乏频段覆盖能力。
此外,纳米材料中的介电无序性(如边缘应变、缺陷分布)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尚未量化。当前技术难以在太赫兹频段(0.1–10 THz)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50 nm)的介电成像,阻碍了对低维材料本征性质的深入理解。因此,开发一种兼具高空间分辨率与宽频带探测能力的方法,成为揭示MoS₂纳米带介电行为的关键挑战。
研究内容和结果:

通过SEM图像(图1a)展示了MoS₂纳米带的宏观形貌(长度≈10 μm,宽度<0.5 μm),并观察到周围分散的单层/多层晶体。拉曼光谱(图1b)显示纳米带的核心区域具有体材料特性(E₁₂g与A₁g峰差25 cm⁻¹),同时AFM分析排除了残余应变的影响,表明核心区结构稳定。

AFM图像(图2a-b)精确测量纳米带厚度为10–15 nm(>15层),但未分辨出SEM可见的单层边缘结构。白光近场成像(图2c-d)首次揭示了纳米带的介电对比度空间分布:纳米带散射信号强度仅为基底蓝宝石的50%(η₂≈0.5),边缘区域出现突变(分辨率≈50 nm),证明形貌与介电性质存在耦合效应。

太赫兹纳米线扫描(图3a-b)显示纳米带核心区的介电响应在0.6–1.6 THz频段内无特征波动(实部稳定于0.5,虚部接近零)。通过有限偶极子模型(FDM)反演提取复介电常数谱(图3c),实部均值Re{ε}=5.43(波动<±0.1),与文献报道的体材料静态介电值高度吻合,证实纳米带核心区载流子浓度极低。

基于白光成像数据生成介电空间分布图(图4a-d),显示核心区介电实部均匀分布(ε'≈5.4,标准差<0.08),而边缘区域ε'显著降低至≈4.9(降幅10%)。虚部ε''全区域趋近零,突显材料低损耗特性。该结果首次实现30 nm分辨率的介电定量成像。

贝叶斯高斯混合模型(图5a)识别出四类介电集群:
1、边缘区域(Cluster 0):ε'≈4.9,AFM曲率分析表明高应变导致介电降低;
2、核心区(Cluster 2&3):ε'≈5.4,分布集中(σ≈0.08),反映均匀介电特性;
3、过渡区(Cluster 1):ε'≈5.1。空间映射(图5d)证实边缘10%的介电降幅主要源于局部应变,而非本征缺陷。
前景展望:基于太赫兹纳米镜技术对MoS₂纳米带介电行为的突破性研究,未来工作可从以下方向深化:
1、技术优化与拓展:开发各向异性介电张量分离算法,结合探针偏振调控技术,实现对材料面内/面外介电分量的独立解析(如利用中红外频段探测声子模式响应)。提升空间分辨率,通过优化针尖制备(如单原子针尖)和信号处理算法(如深度学习降噪),实现对单原子缺陷的介电成像。
2、材料体系普适化:将方法扩展至其他二维材料(如WS₂、WSe₂)和一维异质结构(如MoS₂/石墨烯横向结),建立介电性质-维度效应的普适关联模型。探索应变工程对介电常数的动态调控,结合原位拉伸装置量化应变-介电耦合系数(目标精度±0.1)。
3、器件应用驱动:揭示介电无序性(如边缘应变、缺陷簇)对纳米带晶体管迁移率的影响规律(目标建立Δε/Δμ定量关系),指导高性能器件设计。开发介电图谱辅助的缺陷修复策略(如激光退火、化学钝化),将局部介电波动抑制至<5%。
4、跨学科融合:结合多模态表征(如扫描微波阻抗显微镜、超快光谱),构建介电-载流子-晶格动力学的全参数模型,推动低维材料在量子光源和传感芯片中的应用。
论文信息:Lassen, Henrik B., Carstensen, William V., Miakota, Denys I., Ghimire, Ganesh, Canulescu, Stela, Jepsen, Peter U. and Kelleher, Edmund J. R.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extraction of MoS2 nanoribbons using THz nanoscopy"
Nanophotonics, vol. 14, no. 10, 2025, pp. 1673-1682.